2021,藍天——從視覺到感覺
拍天也到了第七年,七年之癢似乎不可避免。
從最初的熱情萬丈逐漸變成了一個習慣,習慣性地推開窗戶,拍下城市天空的顏色。
從前幾年進入十二月中旬就忙忙乎乎地搜集資料,數據統計,查找霧霾成因的蛛絲馬跡,逐漸變成過了圣誕節才開始整理照片,竟完全沒有了對數據抽絲剝繭分析的興致了。
今年換了辦公室,窗外的風景從賽象酒店變成了高層住宅輪廓線間隱隱可見的天塔。窗外沒有了牽牛花垂直綠化,
今年的天看起來也像剛完成了各種三年行動計劃的公務員一樣,長舒一口氣就松懈了下來。
2021年的藍天
藍天
First Frost
閑言少敘,上完圖再做分析吧。
2021年的藍天
今年空氣六檔的比例從優到劣為:38%,44%,13%,4%,1%,0.5%,優良的天數為299天,占比達到了82%,比上年增加了19天。
2021年AQI指數比例
今年AQI指數最大的特點是“優”的天數大幅度增加,在去年比前年翻番的95天基礎上又大幅度增加了45天,比起最差2017年的33天,更是它的四倍還多。從七年的AQI指數拼圖中也能直觀地看到,代表優的藍色從星星點點在這兩年迅速擴大到了接近半壁江山。
七年的AQI指數拼圖
七年的AQI指數分檔比例
雖然有了漂亮的統計數據,但從視覺可見的角度,今年的藍天卻感覺凋零了不少,還以能發朋友圈的“朋友圈藍”為例,從2015年到2021年的比例分別為:50天,48天,38天,45天,79天,103天,101天,不知道是我拍攝時間的原因還是今年雨天陰天多的原因,很多空氣質量為優的日子卻并不是藍天。
2015年-2021年朋友圈藍的比例
2021年7月12日(AQI指數30,卻是個陰天)
北方的冬日對藍天一直不算友好,室內的溫暖怡人是有代價的。就像秋天從樹上掉落的黃色,隨著供暖,藍色也仿佛從天空中褪色了。幾年不見的連續重污染天氣又重新出現。連續霧霾天往往給人帶來的深刻記憶和壓抑感受,往年經常會出現連續一周左右中度以上污染,11月到3月的采暖季節更是空氣污染重災區。今年若不是3月份兩會期間出現了一次連續十天的輕度到嚴重污染的霧霾天氣,基本上就很少出現三天以上的連續中度污染天氣了,連續的藍天倒成了普通的風景。圖中可以看出,六月到九月的天被優良所統治,甚至沒有一天輕度污染。
供暖季與非供暖季的AQI分析
2020年北京PM2.5年均濃度38微克/立方米,相比2019年的42微克/立方米,2018年的51微克/立方米,首次進入30+的范圍。雖然但離歐盟的15,美國的10,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指導水平10微克/立方米還有比較大的差距,我們的霧霾天氣要想徹底消除,還需要繼續減排60%-70%。但是洛杉磯治理空氣污染用了50年,西德用了30年,中國用了6年時間,北京PM2.5濃度降低了52%,無疑對京津冀所有的居民每一天每一次的呼吸都是福音。
八年來PM2.5的變化
雙碳
First Frost
說完了藍天,說說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雙碳吧。
霧霾的成因無論是冬季采暖、汽車尾氣、農村散煤、秸稈燃燒、煉鋼煉鐵、水泥玻璃,無一不是由于化石能源燃燒,因此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雙碳目標,就和藍天霧霾深度地聯系了起來。從燃煤向清潔能源的能源轉型、從汽油柴油車到電動汽車、從鄉村煤改電采暖方式的改變、從綠色建筑向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廣、從傳統建造到裝配式建造方式、從公園城市到森林碳匯等等,這一系列治理空氣污染的策略同時也是碳達峰碳中和的技術路徑。
以去碳化為核心的多維能源體系
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“可靠預測氣候變暖”的地球氣候物理學家,可以看做科學界一個蓋棺定論的標志。關于全球氣候變暖,學術界的結論基于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,持續發聲也有三十余年,依然世界上有不少人對氣候變化的事實有諸多質疑。諾貝爾獎的頒發,說明人類活動、碳排放引起氣候變暖,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的共識。
1850年-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距平
氣候超載日是指地球已用完了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總量,當天進入本年度生態赤字狀態。1987年地球超載日是10月23日,2015年提前到8月6日,2019年到了7月29日。過度消耗的自然資源導致的生態赤字持續增長,全球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體現出對氣候的重大影響。
地球超載日
從2018年懷來濕地博物館零排放建筑開始,到2019年零舍的近零能耗,2020年靜海中德生態園展廳的零能耗,2021年天大建筑學院學生設計建造的R-CELLS產能建筑,2022年九江棉船零碳島的零碳民宿,我們一直在這條綠色低碳的路上堅定地走著……
零排放——懷來濕地博物館(天友近零研究院)
近零能耗——零舍(天友近零研究院)
零能耗——靜海中德展廳(天友近零研究院)
產能——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R-CELLS小屋
(天大建筑學院)
零碳——九江棉船零碳島零碳民宿(天友近零研究院)
結語
First Frost
地球、自然、人類,這個永恒的話題在2021年疫情持續的第二年顯得更加沉重。事實上,人類只占地球生物總量很小的一部分(萬分之一,以生物碳成分重量計算),但對于環境卻有著不成比例的影響。
地球生物量比例圖
盡管人類的生物量僅為0.06Gt C(與磷蝦和白蟻不相上下),但人類文明對生物量的影響巨大,豬牛羊等牲畜重量超過了野生哺乳動物的20倍,家禽的重量也已經超過了所有其他鳥類。人類對自然環境、生態系統乃至氣候變化,都造成了深刻影響。
是時候做出改變了,人類的夢里總有那一抹藍色,因為無論是望向藍天,還是望向大海,地球畢竟是一個藍色星球……